正统年间,大明的勋爵承袭制度已趋近完善。
如今的勋爵承袭制度,以“父死子继”、“先嫡后长”为基本原则,同时还有比较特殊的“兄终弟及”、“隔代世袭”等少见情况。
自古以来,有关嫡、庶之间争袭爵位,是严重违背伦序的行为,一般庶支很难获得支持,所以庶子夺爵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见。
在原本的历史上,英国公张辅在土木堡殉国后,并不是由其嫡子张忠继承爵位,而是由庶长子张懋承袭,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。
在《吏部职掌》中记载,公、侯、伯事故,子孙奏袭,行礼工二部查祭葬毕,本部方与具题,行移该府,该府保勘应否袭爵,取具结状宗图连人送部辨验诰、券明白,请定夺。
明代的爵位承袭,也并非是由勋臣本人决定,大多是在其故去后,由家中长辈为勋爵子弟向朝廷代请,再由吏部下属的验封司和五军都督府负责勘验,无争议的顺利袭爵,有争议者则驳回。
薛瑞敢参与英国公府争袭爵位这种大事,无非就是他知道历史走向,知道将来朝廷会让张懋袭爵,而非嫡子张忠,这才主动上门提出合作。
张忠此人,自幼失怙,缺乏教养,加上张辅常年在外领兵,甚少管束,让他养成了一副荒淫无度、狂躁暴戾的性格,又因其天生肢体残疾,为张辅所不喜。
在吴氏生下张懋后,老来得子的张辅十分高兴,数次说过“吾后继有人”这种话,吴氏听的多了,不免当真。
近些年,张辅身体衰老,时日无多,吴氏就开始为儿子谋划起来,常在丈夫耳边吹枕头风,让张辅逐渐动摇。
张懋虽年幼,却颇为乖巧懂事,在张辅内心里,也是希望幼子袭爵,将英国公府发扬光大。
但这爵位承袭,又不是由他自个说了算,就算有张忠残疾这个借口,但张忠还有个儿子张杰,按“隔代世袭”的做法,就算让嫡孙张杰继承爵位,也轮不到庶子张懋。
是以,张辅也非常犹豫,一直没有底气向朝廷上书。
这次张辅以老迈之躯出征,有一条非去不可的理由,就是为了立下功劳,再上书为庶子张懋请封爵位,这样朝廷应允的概率会大些。
可谁能料到,这次大军惨败,张辅竟然战死沙场。
如今,吴氏失去张辅支持,心中甚是惶恐,薛瑞便借着这个机会和吴氏搭上线,等待合适时机,借助英国公府的力量救出父亲。
在薛瑞离开英国公府的时候,在慈宁宫中举行的一场议会也恰好结束。
在今早,郕王就带着于谦等留守大臣,前去慈宁宫和孙太后商量对策。
孙太后本来还想隐瞒消息,可纸包不住火,不到半日,全城就传遍了皇帝被俘的消息,无奈之下,她只能请郕王和大臣们到慈宁宫议事。
这次的议题,首先讨论的是皇帝被俘的问题如何解决。
对于孙太后拿金银珠宝换回儿子的做法,大臣们都觉得无用,不过也没阻止,而是提出让朝廷正式派出使者,去同瓦剌太师也先交涉,让对方送还皇帝朱祁镇。
此事孙太后没意见,不过还是交代使者应多带些财物厚赐也先,增加迎回皇帝的概率。
第二件事,就是京城该怎么办。
如今京师三大营全军覆没,可战之兵不到数万,而且都是士气低落的老弱残兵,想靠他们守住京师怕是很难。
孙太后心中惊惧,认为京师沦陷在即,询问大臣们是否需要迁都南京,以避瓦剌兵锋。
这个提议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对,其中以于谦为代表。
如今大军惨败,若是连朝廷都迁往南京,京师军民也会失去信心,这北京势必守不住。